
2020年10月30日,安徽省合肥市濱湖世紀社區在合肥師范附小三小開展“模擬法庭進校園”活動。新華社記者 曹力 攝。
彩云網評特約評論員 霍弗
11月16日出版的第22期《求是》雜志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《推進全面依法治國,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積極作用》。文章強調,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凝聚著我們黨治國理政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,是制度之治最基本最穩定最可靠的保障。
一切為了人民,這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進程中始終不變的底色。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,公平正義是人民群眾獲得安全感和幸福感的重要保障,而法治就是守護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。這道防線堅實而牢固,在老百姓的心里那幸福的生活才是穩穩的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法治中國建設成效顯著,人民群眾切身體會到收獲的獲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日益充實、穩固、可持續。
黨的領導是用法治護航“穩穩的幸福”靈魂所在。“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,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。”辦好中國的事情,關鍵在黨。“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,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。”全面依法治國作為黨的歷史上第一個加強法治建設的專門決定,開啟了中國法治的新時代與新高度。黨對全面依法治國堅強有力的領導實踐,正與人民群眾呼聲同頻共振。實踐證明,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。
制度建設是用法治護航“穩穩的幸福”根基所固。法治是執政興國的重器,是高質量發展的基石。人民群眾的幸福穩不穩關鍵看發展,經濟社會發展強不強離不開法治保障。制度是管常管久管根本的,“治”之基在于“法”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黨領導立法、保證執法、支持司法、帶頭守法形成制度性安排。國家安全法、網絡安全法、外商投資法、農村土地承包法等一大批法律法規相繼落地,護航“穩穩的幸福”的制度基石愈發穩固。
全民參與是用法治護航“穩穩的幸福”力量所系。“法之必行,在于民心所向。”法治建設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,只有全體人民信仰法治、厲行法治,國家和社會生活才能真正實現在法治軌道上運行。將法治的信仰,鐫刻在人民群眾的心中,一方面需要各級領導干部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,做制度執行的表率;另一方面則要廣泛通過各種途徑在全社會樹牢法治觀念、推進法治實踐、建設法治文化,讓法治成為全民的價值追求。
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擘畫的“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,人民平等參與、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,基本建成法治國家、法治政府、法治社會”藍圖,正待成為現實。堅持黨的領導,統籌制度建設,推動全民信仰,法治所向,民之所盼,讓每一個中國人都收獲“穩穩的幸福”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